芒果经典芒果经典

从“社恐”到演讲达人:我的蜕变之路

    那会儿,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变成墙角的扫把,或者桌上那盆没人注意的绿萝。只要别让我成为人群的焦点,怎样都行。

    记得最清楚的一次,是部门开周会。轮到我发言,明明只是短短两分钟的工作汇报,我却感觉像过了一个世纪。手心里的汗把稿纸浸得皱巴巴的,声音小得自己都听不见。说到一半,突然大脑一片空白——我忘词了。就那么僵在那里,脸烫得像要烧起来。最后还是经理帮我解了围,说了句“小张可能还没准备好,下次再说吧”。那一刻,我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。

    下班后,我躲在消防通道里哭了。那种无力感太折磨人了——明明肚子里有想法,可话到嘴边就是说不出来;明明想和大家打成一片,可看到人群就想绕道走。

    转机出现在一个普通的周末。我在图书馆闲逛,无意间抽出一本蒙尘的演讲集,随手翻开一页:“没有人天生就是演说家,所有的从容都源于练习。”那句话像针一样扎进我心里。是啊,既然那些演讲高手也都是练出来的,我为什么不能试试呢?

    第一步,是从自言自语开始的。每天睡前,我对着墙壁说话,就说说今天发生了什么,有什么感受。起初特别傻,说两句就卡住,但慢慢地,能连续说上五分钟了。我还把手机架起来录视频,回看时才发现,原来我紧张时会不自觉地摸鼻子,眼神总是飘忽不定。看见自己的样子,反而没那么害怕了——原来就是这些习惯让我看起来局促不安。

    真正的突破,发生在我加入小区读书会之后。第一次去时,我坐在最角落,全程低头玩手指。轮到分享环节,我声音发抖地说了句“我没什么想法”,然后就沉默了。没想到组织者王老师走过来,轻轻说了句:“没关系,下次再说。”

    就是这句“没关系”,让我第二次鼓起勇气走了进去。那次我提前准备了一小段话,关于最近读的一本小说。虽然说得结结巴巴,但说完了。更让我惊讶的是,结束后居然有人来找我交流,说他也喜欢那本书。那种被倾听、被理解的感觉,像一束光突然照进了黑暗的房间。

    我开始主动参加各种能说话的小活动——社区义工讲解、公司内部培训,甚至朋友聚会时,我也强迫自己至少发言一次。每次上台前,我还是会心跳加速,手心冒汗,但我学会了和这种紧张共处。我把它理解为身体的兴奋,是对即将到来的挑战的正常反应。

    最难忘的是那次在公司年会上发言。我要代表部门做年度总结,台下坐着全公司的人。上台前,我在洗手间做了十分钟深呼吸。但当聚光灯打在我脸上,看清台下同事们鼓励的眼神时,我突然平静了。

    “说实话,我现在还是很紧张。”我开口的第一句话引来善意的笑声,“但比起去年在周会上卡壳的我,已经进步太多了。”

    那一刻,整个会场特别安静。我讲了我们部门的努力,讲了遇到的困难,也讲了我自己的改变。没有华丽的辞藻,就是真诚地分享。当我讲完时,掌声特别热烈。下台后,好几个不熟悉的同事过来拍拍我的肩膀,说讲得真好。

    现在回想这段路,我发现改变不是某天突然发生的,而是在每一个微小的选择里慢慢积累的——选择推开那扇门而不是转身离开,选择举起手而不是缩在角落,选择说出第一句话而不是保持沉默。

    现在的我依然算不上什么演讲达人,偶尔面对陌生场合还是会紧张。但不同的是,我不再害怕这种紧张,反而把它当作身体在提醒我:嘿,你要认真对待这次表达了。

    前几天,部门来了个实习生,开会时总是低着头。散会后,我特意去找她聊天,告诉她:“没关系,慢慢来。”看着她惊讶又感激的眼神,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。

    从社恐到能够从容表达,这条路我走了三年。如果说有什么经验,那就是:允许自己害怕,但不要被害怕控制;接受自己会犯错,但相信每次犯错都在靠近更好的自己。

    表达本身,就是一场与世界的温柔对话。当你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,世界也会用它的方式回应你。现在的我依然喜欢独处的宁静,但也享受站在台上与大家分享的快乐。这两种状态,都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。

    如果你也在经历类似的困扰,我想告诉你:别着急,慢慢来。那个在角落里低着头的你,和未来在台上发光的你,都是值得被爱的。改变的可能,就藏在每一个你想要变得更好的瞬间里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芒果经典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