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最清楚的是刚工作那会儿,领导让我写篇产品介绍,要求八百字。我坐在电脑前绞尽脑汁,把“用户体验极佳”扩写成“从用户的实际使用场景出发,我们精心打磨每一个交互细节,确保在任何可能的使用情境下都能提供流畅而愉悦的体验”,愣是把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事,扯成三行字。交上去后,领导沉默了一会儿,说:“读起来很累。”
何止是累,简直就是空洞。我把所有华丽的辞藻堆在一起,像用泡沫塑料填充纸箱——看起来满满当当,拆开一看,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少得可怜。
转折点来得有点狼狈。有次我花两天时间写了篇近三千字的行业分析,自觉引经据典、文采斐然。发到专业论坛后,只收到两条回复。一条问:“所以核心观点是什么?”另一条更直接:“太长,没看完。”
那一刻我才意识到,我一直在自欺欺人。我以为堆砌文字就是创作,实际上只是在制造阅读障碍。读者不傻,他们能一眼看穿那些浮夸辞藻背后的空虚。
痛定思痛,我开始了一场“内容减肥”。
第一步是学会说人话。我把之前写的长句全部拆解,把“助力赋能”换成“帮助”,把“打通闭环”换成“完成”。这个过程特别像给一棵过度修剪的盆景松绑,让它恢复本来的样子。原来,“这个功能很好用”比“该功能实现了卓越的用户体验优化”有力得多。
然后,我强迫自己先写提纲——不是那种形式主义的一二三四,而是不断追问:我这篇文章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?读者看完能收获什么?每个段落要为这个目标贡献什么?如果某部分删掉不影响核心,那就坚决删掉。
这个过程很痛苦。就像你习惯了穿宽松衣服遮丑,突然要你穿紧身衣,所有缺点都暴露无遗。思路不清晰、知识不扎实、逻辑不连贯——这些问题在凑字数时都被掩盖了,现在全都无所遁形。
最难的还不是技巧,是心态转变。我得承认自己懂的没那么多,承认有些领域我就是外行。与其不懂装懂地瞎扯,不如老老实实说“这个我不太了解”。放下“专家”的包袱后,写作反而轻松了。
我开始把写作当成和朋友聊天。想象对面坐着个具体的人,他为什么点开这篇文章?他可能遇到什么困难?我能提供什么切实的帮助?这种对话感让我的文字突然有了温度。
变化是慢慢发生的。
有次我写了篇不到一千字的小教程,就讲一个很具体的软件使用技巧。没想到发布后,收到几十条留言,都说“终于找到能看懂的教程了”“按步骤操作真的成功了”。那种帮助到别人的实实在在的成就感,是之前任何一篇辞藻华丽的长文都没给过我的。
还有一次,我花两周时间深入研究了一个技术问题,采访了三位从业者,把复杂的概念掰开揉碎,最后写成一篇特别基础的操作指南。发布当天,行业里一位我很尊敬的前辈转发了,说:“这是我见过把这个问题讲得最明白的文章。”
那一刻我差点哭出来。不是因为被大V转发,而是突然明白:优质内容从来不是靠长度取胜,而是靠你为读者创造了多少真实价值。
现在的我,写作前会先问自己三个问题:
第一,这个话题我真的懂吗?不懂就去学,学到能用人话讲明白为止。
第二,这篇文章能帮读者解决什么具体问题?是节省时间、学会技能,还是改变认知?
第三,每个例子、每段解释都是必要的吗?能不能再精简些?
我不再担心文章长短。有时候,把复杂问题简单化,比把简单问题复杂化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勇气。八百字能说清楚的事,绝不写到一千字;但如果需要五千字才能讲透彻,我也愿意花那个时间。
回头看看这段路,从凑字数到创作干货,最大的变化不是我掌握了多少写作技巧,而是我终于理解了什么是尊重读者。
尊重读者,不是用高大上的词汇吓唬他们,不是用冗长的篇幅显示自己有多努力,而是真诚地分享你知道的东西,清晰地表达你的思考,珍惜他们给你的每一分钟注意力。
写作如此,做人大概也一样——去掉那些不必要的装饰,展现最真实有用的部分,反而能走得更远。
现在的我依然在路上,偶尔还会犯老毛病,写些自己都觉得绕的句子。但没关系,按下删除键,重新开始就好。毕竟,好的内容不是写出来的,是改出来的;不是凑出来的,是磨出来的。
这条路没有终点,但每一步都算数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芒果经典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芒果经典
热门排行
阅读 (99)
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86)
2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81)
3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阅读 (80)
4曾共看的日落,成单人余晖阅读 (64)
5恋爱时的细心照顾,婚后的粗心忽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