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年前,我和认识了十几年的“铁哥们”大刘合伙开了家湘菜馆。我俩从小一块儿长大,他负责后厨,我负责前厅和经营。当时觉得,兄弟齐心,其利断金嘛。开店前,我俩坐在大排档,就着一盘花生米,一瓶二锅头,把蓝图描绘得天花乱坠。他说他的厨艺绝对没问题,我说我的管理和人脉能拉来客人。我们甚至勾画着未来开连锁店,把招牌打到省城去的宏图。那份热血,现在想想,真有点傻得可爱。
我们签合同的时候,其实就埋下了隐患。当时太相信感情,觉得白纸黑字伤和气,股份一人一半,他管采购和后厨,我管经营、宣传和账目。听起来分工明确,对不对?可问题就出在这儿。
头几个月,生意确实不错。老街坊们都给面子,来捧场。但我慢慢发现不对劲。后厨的采购单子,金额越来越大。同样是辣椒,他报的价格比市场价高出将近一倍。我问起来,他就摆摆手,说:“老李,你不懂,做菜要用料好,这辣椒是特供的,香味足。” 我虽然心里嘀咕,但想着多年交情,为这点钱撕破脸不值当,也就忍了。
更让我憋屈的是,店里忙得脚不沾地的时候,他经常不见人影,说是去“开发新菜”,结果好几次被朋友看见在棋牌室打牌。后厨的管理一塌糊涂,厨师们看他松散,也跟着懈怠,菜品的质量开始不稳定,今天咸了,明天淡了。客人提意见,他反而怪我前台没安抚好。
真正的爆发点,是在开店快一年的时候。那天,一个老主顾,也是我的朋友,悄悄把我拉到一边,说:“老李,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,我看见你们家大刘,好几次晚上把整箱整箱的好酒、好食材往他自己家的小车里搬。”
我当时脑子“嗡”的一声,血直往头上涌。我强压着火气,回去查了近半年的账本,一笔一笔地对。这一对,我心都凉了半截。光是酒水这一项,对不上的数目就有好几万,更别提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食材损耗了。我这才恍然大悟,为什么店里生意看起来不差,却总是见不到钱,甚至还要不断往里贴钱维持运营。
那天晚上,我找他摊牌。我没有发火,只是把账本摊在他面前。他一开始还狡辩,说那些是正常损耗,送人情了。直到我说出有人亲眼看见他往家搬东西,他才哑口无言,脸色一阵红一阵白。最后,他居然恼羞成怒,指着我的鼻子说:“李XX,你就这么不信任我?这店开着还有什么意思!”
那一刻,我看着他那张因为愤怒而扭曲的、熟悉又陌生的脸,心里不是愤怒,是彻底的悲哀。十几年的友情,在利益面前,竟然这么不堪一击。我没有跟他吵,只觉得累,身心俱疲。我平静地说:“散伙吧。”
散伙的过程又是一地鸡毛。他想要店,但又不想出合理的价钱。争来争去,最后店盘给了别人,分到手的钱,扣除掉我前期投入的成本,所剩无几。我不仅赔光了积蓄,更痛心的是,失去了一个以为是一辈子的朋友。那段时间,我整个人都是灰暗的,对什么都提不起劲,怀疑人,怀疑自己,感觉被最信任的人从背后捅了一刀。
消沉了大概两三个月吧。有一天,我看着镜子里颓废的自己,突然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上来了。我错了吗?我用心经营,诚心待人,凭什么我要被打倒?那个湘菜馆倾注了我的心血,我对它的感情,远比大刘要深。我不能就这么认输。
我告诉自己:在哪里跌倒,就在哪里爬起来。而且,这次,我要一个人走。
我总结了上次失败的所有教训:
第一,绝对不搞糊涂账。 哪怕店再小,我也要上正规的财务系统,每一分钱进出都清清楚楚。
第二,核心权力不能放。 采购我必须亲自抓,或者交给绝对信得过的人,建立严格的核查机制。
第三,菜品质量是生命线。 我必须找到一个真正热爱烹饪、有职业操守的厨师。
我把房子做了抵押,又跟几个真正支持我的亲戚借了点钱,凑够了启动资金。这次,我选址更谨慎,没有选在租金昂贵的繁华地段,而是找了一个新开发的、周边居民区多的社区商铺。虽然位置偏一点,但停车方便,租金压力小。
我花了大力气装修,风格是那种温馨、干净、有烟火气的样子,让人走进来就觉得舒服。最关键的是找厨师,我面试了不下二十个,最后定下了一位王师傅。他话不多,但一看就是踏实做事的人,试菜的时候,那份专注和对自己作品的要求,让我看到了希望。我跟他敞开心扉聊了我的经历,也给了他足够的尊重和不错的待遇,我们约定,菜品上他全权负责,我绝不指手画脚,但采购和成本控制,必须按我的规矩来。
店名我想了很久,最后定了一个特别朴实的名字,叫“回家吃饭”。我想传递的就是一种安心、靠谱的感觉。
新店开张,我没有搞什么花里胡哨的活动,就是实打实地做好每一道菜,服务好每一位客人。我几乎天天泡在店里,从早上验收食材开始,到晚上清算账目结束。我跟王师傅一起研究菜单,反复调试口味,确保每一道菜都稳定、好吃。我跟服务员一起迎客、端盘子,倾听客人的反馈。
我记得开业第三天,来了一对老夫妻,点了两个小炒。吃完后,老太太拉着我的手说:“老板,你们家的菜,有锅气,像家里做的一样,味道正,油也不大,我们以后常来。” 就这一句话,我差点当场掉下眼泪。所有的委屈和辛苦,在那一刻,都觉得值了。
口碑,是真的靠口口相传的。慢慢地,店里的熟客多了起来。他们喜欢这里稳定的口味,喜欢这里干净的环境,也喜欢跟我这个老板聊聊天。我会记得张大爷爱吃辣但肠胃不好,每次都嘱咐后厨微辣;记得李阿姨不喜欢吃味精,我们用的都是真材实料熬的高汤……这些细节,客人都能感受到。
现在,我的“回家吃饭”已经开业一年多了。生意越来越火爆,晚饭点经常要排队。虽然很累,但心里特别踏实。看着店里坐得满满的客人,看着员工们忙碌但有序的身影,看着账本上清晰健康的流水,那种成就感,是以前合伙时从未有过的。
回想这段经历,像做了一场梦。我被最信任的人坑过,跌得很惨。但也正是那次跌倒,让我学会了如何更稳地走路。我不再轻易相信空口的承诺,更看重契约和规则;我不再迷信什么“铁关系”,更相信日复一日的真诚付出和过硬的本事。
如果说有什么经验,那不是什么大道理,就是最朴素的几个字:做人要真,做事要实。 对顾客真,对员工真,对合作伙伴真;把菜品做实,把服务做实,把管理做实。
脚下的泡,都是自己走出来的。现在的每一步,我都走得特别稳,特别安心。这家店,就像我的孩子,我看着它一点点长大,心里充满了希望。前面的路还长,但我相信,只要本分做事,真心待人,日子总会越来越红火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芒果经典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芒果经典
热门排行
阅读 (119)
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103)
2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阅读 (101)
3曾共看的日落,成单人余晖阅读 (100)
4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71)
5从外卖员到创业老板,他用汗水换来了成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