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实我的语文和英语一直不错,能在年级排前二十。可物理和数学,就像两道跨不过去的鸿沟。每次物理课,看着黑板上那些公式和电路图,我就开始头晕。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时,我只能把头埋得更低。
转机出现在那个周日的下午。我照例在书桌前和物理题较劲,爸爸推门进来,没有问成绩,只是说:“走,陪我去修自行车。”
在楼下,爸爸拆开链条,指着齿轮对我说:“你看,大齿轮转一圈,小齿轮要转多少圈?这不就是圆周运动的线速度问题吗?”他擦着油污的手,继续指着刹车系统:“捏刹车时的杠杆原理,和你昨天问我的那道题是不是很像?”
那一刻,我突然愣住了。原来那些让我头疼的物理公式,就藏在这辆生锈的自行车里。
从那天起,我开始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学习物理。
我不再死记硬背公式,而是带着问题观察生活。妈妈在厨房炒菜,我会想:为什么热油遇到水会溅起来?这不就是比热容不同导致的能量剧烈传递吗?坐公交车时急刹车,整个人往前倾,这不就是惯性定律吗?打篮球投三分球,要在哪个角度出手最容易进,这不就是抛物线运动吗?
我把这些发现都记在一个本子上,旁边画上示意图,再用物理公式来解释。慢慢地,物理不再是一堆枯燥的符号,而成了解读世界的密码。
更让我惊喜的是,我开始把语文学习的方法用到了物理上。分析物理题时,我像分析阅读理解那样,先找出“题干”中的关键信息,理解题目在“说”什么。写物理题的解答过程时,我要求自己条理清晰,像写作文一样有开头、分析和结论。
有一次物理课上,老师讲到一个特别难理解的概念,我举手说:“老师,这个能不能这样理解——就像用不同粗细的水管接水,粗水管就像电阻小,水流就大?”老师惊喜地看着我:“这个比喻很贴切!”那是我第一次在物理课上主动发言。
高三那年,我做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——报名参加物理竞赛。所有人都觉得我疯了,连物理老师都委婉地提醒:“竞赛题难度很大,可能会占用你很多时间。”
但我有自己的想法。竞赛不是目的,而是手段。我需要一个目标来逼自己把物理真正学好。更重要的是,我发现自己可以用擅长的文科思维来学物理——把复杂问题编成故事,用图像帮助记忆,通过给别人讲解来加深理解。
那段时间,我成了班里的“怪人”。下课追着老师问问题,午休时在纸上画受力分析图,放学后拉着物理好的同学讨论。我还组织了一个学习小组,给同样物理不好的同学讲题。说来奇怪,当我试图把复杂的原理讲得连文科生都能听懂时,我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也更深了。
竞赛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——我拿到了省三等奖。虽然不是什么大奖,但对曾经物理不及格的我来说,这简直是奇迹。
更重要的是,在准备竞赛的过程中,我的物理成绩稳步提升。到了高三下学期,物理已经从我的弱势科目变成了优势科目。最终高考,物理没有拖后腿,反而帮我把总分拉高了一个档次。
回望这段经历,我最大的体会是:有时候,我们太习惯于把学科分开,文科是文科,理科是理科,却忘了它们都是认识世界的工具。当我用语文的思维方式学物理,用生活的眼光看题时,那道隔开知识与理解的墙,就这样悄然倒塌了。
现在的我依然偏爱文字,但不再害怕公式。因为我知道,无论是文字还是公式,都是人类用来描述这个美丽世界的语言。而曾经最让我痛苦的那门课,最终教会我的不只是物理知识,更是如何面对困难、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——这或许比任何分数都更加珍贵。
如果你也在为某个学科苦恼,不妨试试跳出这个学科本身,用你擅长的方式去理解它,用生活的眼光去看待它。也许,你最大的软肋,终将成为你最坚硬的铠甲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芒果经典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芒果经典
热门排行
阅读 (92)
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81)
2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73)
3曾共看的日落,成单人余晖阅读 (73)
4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阅读 (62)
5恋爱时的细心照顾,婚后的粗心忽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