头一年可真是碰了不少钉子。我跟人家讲科学施肥,老把式们直摆手:“俺们祖祖辈辈都这么种,你那些洋玩意儿不顶用。”有一回在张大爷家的玉米地,我测了土说缺钾,让他补点钾肥。老爷子梗着脖子就是不听,结果秋收时玉米秆子倒了一片,产量减了三成。那天晚上我蹲在地头,看着倒伏的庄稼,心里跟针扎似的。
打那以后我明白了,光有理论不行,得让老乡们看见实实在在的成效。第二年开春,我在村里包了三分试验田,就种玉米。按科学方法测土配方,该施肥施肥,该防虫防虫。那段时间我天天泡在地里,记录苗情长势,连叶子上有几个虫眼都数得清清楚楚。到了七月,试验田的玉米秆比我个头还高,棒子结得又大又匀实。收割那天,全村人都来看热闹,一过秤,亩产比往年多了二百斤。张大爷摸着沉甸甸的玉米棒,终于说了句:“这小伙子,还真有两下子。”
慢慢地,乡亲们开始信我了。谁家庄稼出了毛病,都爱来找我去看看。有时候正吃着饭呢,有人急匆匆跑来:“王技术员,快去看看我家的稻子!”撂下碗筷就走,这都是常事。
要说最让我揪心的,是九八年那场稻飞虱。那年夏天特别闷热,我刚从县里开完会回来,就发现稻田里有情况——稻叶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小虫子。这玩意儿繁殖得快,三五天就能毁掉一片稻田。我连夜把各村的技术员召集起来,教他们识别虫害,配药防治。那些天我们没日没夜地在田里转,嗓子喊哑了,腿也跑肿了。有个村子的老支书看我太累,硬把我拉到他家歇会儿,结果我刚坐下就睡着了。
最难忘的是在李家洼村,有户贫困户叫李老憨,他家那五亩稻子是他全家的指望。我去看的时候,虫害已经很严重了。老李蹲在地头,一个劲儿地抽烟,眼睛都是红的。我跟他说:“老李,别急,咱们一起想办法。”那些天我天天往他地里跑,手把手教他配药、喷药,还从农技站给他申请了补贴。过了半个月,稻子慢慢缓过来了,老李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。秋收后他特意给我送来一袋新米,那米煮的饭,真香啊。
这些年,我跑遍了全县所有的村子。哪个村子的土质适合种什么,哪块地容易生什么病,我心里都有一本账。春天看麦苗返青,夏天看水稻抽穗,秋天看玉米灌浆,冬天跟老乡们围炉总结一年的收成——这就是我的生活。
前年在赵家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,刚开始村民们嫌麻烦。我就带着他们一块块地取样,手把手教他们怎么看检测报告。等到秋收,用了新方法的农户家家增产,最多的亩产增加了八十多斤。去年再到那个村,不用我多说,大家都主动要求测土施肥了。这种被信任的感觉,比啥都强。
有时候走在田埂上,看着绿油油的庄稼,闻着泥土的清香,心里特别踏实。我带的几个徒弟现在都能独当一面了,经常听他们兴奋地告诉我:“师傅,咱们推广的新品种又丰收了!”这时候啊,比我自个儿得了奖还高兴。
去年退休时,县里给我开了个欢送会。让我特别感动的是,好多老乡大老远赶来了,有的还带着自家种的花生、红薯。张大爷的孙子——现在都当爹了,拉着我的手说:“王叔,您教我们的那些技术,我们都记着呢,现在又教给孩子们了。”
是啊,技术传下去了,这比什么都强。现在虽然退休了,我还是经常往乡下跑,看看庄稼,和老乡们聊聊天。土地是最实在的,你对她好,她就对你好。这一辈子,能看着一片片庄稼茁壮成长,能陪着乡亲们把日子越过越红火,值了。
每当我站在田埂上,看着风吹过稻田,泛起一层层绿色的波浪,就会想起这三十多年的点点滴滴。那些汗水,那些奔波,那些与老乡们共同经历的酸甜苦辣,都化作了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风景。这就是我的路,一个农艺师的田间路,平凡,却让我无比自豪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芒果经典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芒果经典
热门排行
阅读 (89)
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74)
2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70)
3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阅读 (69)
4曾共看的日落,成单人余晖阅读 (58)
5恋爱时的细心照顾,婚后的粗心忽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