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开始,只是无意识的涂鸦。那是个春天的下午,窗外梧桐树正抽着嫩芽。老师在讲台上讲着三角函数,我的笔尖却在草稿纸的角落,轻轻划出了那三个字。写完自己都吓了一跳,赶紧用其他公式涂掉,心怦怦直跳,像是做了天大的错事。
后来,这个名字开始出现在日记的正文里。
“今天在走廊遇见他了,白衬衫,袖子挽到手肘。他对我笑了吗?好像有,又好像没有。”
“他打篮球的样子真好看,投进三分球时会习惯性地甩一下头发。我坐在看台的最后一排,希望他没看见我,又希望他看见了。”
那时候,写日记成了我每天最期待的事。白天发生的每一个与他有关的细节,哪怕只是一个眼神的交汇,一句普通的“借过”,都成了我晚上伏案记录的珍贵素材。笔尖划过纸张,发出沙沙的声音,像是在一遍遍确认:这些瞬间真的发生过,他不是我幻想出来的人物。
名字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。
“他今天没来上学,一整天都空落落的。数学课代表收作业时,我特意看了看他的座位——空的。生病了吗?还是家里有事?”
“他回来了!皮肤晒黑了些,说是感冒好了。真想问他吃药了没,多喝水啊。可我只是低头从他身边走过,连‘你好’都没说出口。”
日记本成了我最忠实的听众,承载着所有不敢说出口的关心和悸动。有时候写完一页,回头一看,满纸都是他的名字,像某种神秘的符咒,把我十六岁的心事全部封印在其中。
最疯狂的一次,我用了整整三页纸,只写他的名字。不同的字体,大小不一,密密麻麻铺满了每一寸空白。写到最后手指发酸,却有种莫名的满足感——仿佛这样就能把他留在我的生命里,哪怕只是以这种最幼稚的方式。
暗恋是一个人的兵荒马乱,而我的日记本就是那片硝烟弥漫的战场。每一页都在记录着这场无声的战争——理智与情感的拉扯,勇气与怯懦的较量。
转折发生在高三的那个雨天。
放学时突然下起大雨,我没带伞,躲在教学楼的屋檐下。他撑着黑色的伞走出来,看见我,脚步顿了顿。
“要一起吗?”他问。
那一刻,我听见自己心跳如擂鼓。日记里写了千百遍的名字,此刻正从它的主人嘴里说出关心我的话。
我们并肩走在雨里,伞不大,我小心地保持着距离,却还是能闻到他身上淡淡的洗衣粉香味。雨水敲打着伞面,噼里啪啦,像极了我慌乱的心跳。
“我知道你。”他突然说。
我猛地抬头。
“经常在图书馆看见你,很安静,总是在写东西。”他笑了笑,“是在写小说吗?”
原来他注意过我。这个认知让我既惊喜又惶恐——如果他知道我在写什么,会不会觉得我很奇怪?
那天晚上,我在日记里写道:“原来他知道我的存在。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演这场独角戏。”
毕业后,我们去了不同的城市。最后一次见面,是在毕业典礼上。他穿着白衬衫,就像我第一次在草稿纸上写下他名字时那样干净挺拔。
“以后常联系。”他说。
我点点头,心里知道大概率是不会了。有些感情,注定只能停留在日记本里。
如今,那本日记还放在我的书架上。偶尔翻开,看着满本的名字,我会想起那个在课堂上偷偷写他名字的女孩,那个因为他一个微笑就能开心一整天的自己。
那些年,日记里写满他的名字,其实是在用最笨拙的方式,一遍遍地确认自己的心意。每一个笔画,都是青春里最真诚的悸动;每一个字,都是不敢说出口的喜欢。
后来我明白,重要的不是那个名字本身,而是写下名字时,那个全心全意去喜欢的自己。青春会逝去,悸动会平复,但那个勇敢去爱的自己,永远留在了泛黄的纸页间,鲜活如初。
合上日记,我把这段往事轻轻放回记忆的角落。感谢那个名字,填满了我一整个青春;更感谢那个认真写下每个字的自己,让这份纯粹的感情,有了最美好的见证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芒果经典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芒果经典
热门排行
阅读 (119)
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103)
2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阅读 (101)
3曾共看的日落,成单人余晖阅读 (100)
4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72)
5因为小事吵架冷战,他先发来 “想你了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