芒果经典芒果经典

农村娃没背景没资源:靠奖学金读完大学,30 岁当上部门总监

    我出生在贵州一个连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山村里。家门口那条泥巴路,下雨天能淹到小腿肚。我爸是木匠,我妈种着几亩薄田,我记忆中最清晰的就是她弯腰插秧的背影,像一张拉满的弓。

    我们那儿,孩子能初中毕业就算“文化人”了。我考上县里高中那天,全村都轰动了。可爹妈脸上却看不见高兴——学费、住宿费、生活费,像三座大山。那天晚上,我听见他们在屋里低声说话。

    “把猪卖了吧。”我爸说。
    “那明年开春的化肥钱咋办?”我妈声音发颤。
    沉默了很久,我爸磕了磕烟袋:“娃能读出去,比啥都强。”

    就这句话,让我在无数个想要放弃的深夜里,咬着牙继续背书。高中三年,我永远是第一个到教室,最后一个离开的。冬天教室冷,我一边跺脚一边做题;夏天蚊虫多,我把脚泡在水桶里继续看书。我知道,我没有退路。

    2008年,我收到了北京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。那天,我妈哭了,不是高兴,是发愁——五千块的学费,对我们家来说是个天文数字。

    就在我们几乎要放弃的时候,班主任告诉我可以申请助学贷款和奖学金。我连夜写了十几份申请材料,把从小到大得的奖状全都翻出来,一张张抚平。当助学金和新生奖学金批下来的那一刻,我蹲在邮局门口,哭得像个孩子。

    大学四年,我活得像只上紧发条的钟。每天六点起床,先去图书馆占座,然后去食堂打工——帮忙打饭可以免一顿饭钱。周末当家教,晚上回宿舍继续学习。我的娱乐活动就是跑步,因为跑步不花钱。

    最艰难的是大二那个冬天。家教的工作丢了,生活费断了来源。有整整半个月,我每天只吃两顿饭——早上两个馒头,晚上一碗面条。不敢告诉家里,怕他们担心。后来室友发现了,什么也没说,只是每天打饭都会“不小心”多打一份,分给我吃。这份情谊,我记到现在。

    靠着国家奖学金和勤工俭学,我不仅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,毕业时居然还攒下了两千块钱。我把这笔钱寄回了家,在汇款单附言里写:“给爸妈买件新衣服。”

    工作后,我比谁都拼。第一份工作在上海,月薪四千,租不起市区的房子,只好住在郊区的群租房里,每天通勤四个小时。就在那间不到八平米、连窗户都没有的隔断间里,我给自己定了目标:三年内要做到团队主管。

    我不是最聪明的,但绝对是最肯下功夫的。别人下班了,我还在整理客户资料;周末别人去玩,我在学行业知识。有同事说我“装努力”,我只是笑笑——他们不懂,对我这样的人来说,除了努力,真的什么都没有。

    记得有个特别难缠的客户,整个团队都搞不定。我主动请缨,花了一周时间研究他们的业务,不仅解决了当前问题,还帮他们优化了整个流程。那个客户后来成了我们最重要的合作伙伴,他握着我的手说:“小伙子,你让我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。”

    28岁那年,我成了公司最年轻的总监。宣布任命那天,我给自己买了瓶可乐——不是喝不起更贵的,只是想起大学时,每次取得好成绩,我都会奖励自己一瓶可乐。那甜滋滋的味道,是我青春里唯一的奢侈。

    现在,我在这个城市有了自己的家,把爸妈接来住了一段时间。我妈看着高楼大厦直发呆,嘴里不停念叨:“我娃就是从山沟沟里走出来的啊。”

    是啊,我就是从那个山沟沟里走出来的。这一路走来,要说有什么秘诀,真的没有。无非是在每个想要放弃的时刻,多坚持了一下;在每个看不见光的黑夜,相信天总会亮。

    我常常想起老家门前那棵歪脖子树,它长在石缝里,根却扎得特别深。小时候我觉得它可怜,现在明白了——正是那些石头的挤压,才让它把根扎得那么深,那么牢。

    我们这些没有伞的孩子,除了努力奔跑,别无选择。但跑着跑着,天就亮了,路就宽了。而且这一路上,你会遇见很多给你打伞的人——那个批给我奖学的老师,那个分我饭吃的室友,那个信任我的客户……

    如果说我这三十年学会了什么,那就是: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,是希望你用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。这个故事关于独立,关于梦想,关于勇气,关于坚韧,它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童话,没有一点人间疾苦。这个故事是:有志者,事竟成,破釜沉舟,百二秦关终属楚;苦心人,天不负,卧薪尝胆,三千越甲可吞吴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芒果经典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