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跟在他身后,像个被定格的木偶,脚仿佛有千斤重。那一声“咔哒”,像一根极细的针,轻轻地,却又无比精准地刺在了我的心上。不是疼,是一种绵长的、弥漫开来的酸楚。
这里,曾几何时,也是我的家啊。
我记得,很多年前,我也有这样一把钥匙。铜的,磨得亮亮的,拴在一个红色的小中国结上。那时的锁,远没有现在这么高级,有时还会闹点小脾气,卡住了,得往上托一下门,再使劲一拧,才能打开。每次放学回来,我总是一手拿着还没吃完的零食,一手跟那倔强的锁芯较劲,弄得叮当作响。门开了,永远是母亲系着围裙从厨房探出头来,或是父亲戴着老花镜,从报纸上方抬起目光。那时候,进门是一件多么理所当然、稀松平常的事。那串钥匙,就是我通往这个温暖世界的通行证,从不需要怀疑。
后来,我去外地上大学,工作了。回家的次数,从一年两次,变成了一年一次,甚至更久。起初,寒暑假回来,那钥匙还能用。再后来,不知从哪一次开始,父母说小区统一换了更安全的锁芯,给我配了新的。那把红色的中国结钥匙,就被我顺手塞进了钱包最里面的夹层,渐渐地,忘了它的存在。
新的钥匙,新的锁。我与这个家之间,那层看不见的膜,似乎就是从那时开始,慢慢变厚的。
我站在门口玄关处,有些局促。弟弟已经换好了拖鞋,把他的双肩包随手丢在了客厅的沙发上,那动作流畅得像呼吸。他走到饮水机旁,给自己接了杯水,咕咚咕咚地喝着。母亲从厨房里出来,手里还拿着锅铲,脸上是毫不掩饰的喜悦,先看了看他,又看了看我,笑着说:“都回来啦?快,快进来呀,站门口干什么?”
我这才反应过来,笨拙地弯腰,去鞋柜里找拖鞋。鞋柜里塞得满满的,有父亲厚重的皮鞋,母亲轻便的布鞋,弟弟几双看起来差不多的运动鞋。我的目光扫了一圈,没看到熟悉的。母亲走过来,略带歉意地拉开最底层的一个抽屉,说:“你的拖鞋,平时没人穿,我给你收起来了,怕落灰。”
一双崭新的、绒面的拖鞋,安静地躺在抽屉里,标签甚至还没剪。它很干净,很漂亮,却也无比陌生。它不像弟弟脚上那双,边角已经有些磨损,却透着一种被身体熨帖过的舒适。我的这双,像一个等待被拆封的礼物,等待着一次短暂而客气的使用。
我换上拖鞋,走进客厅。客厅的布局变了一些,沙发从我记忆中的位置移到了窗边,墙上挂上了新的十字绣,是我母亲的作品,一幅“家和万事兴”。电视机旁边,摆满了弟弟从小到大的照片,最近的一张,是他大学毕业穿着学士服,笑得一脸阳光。我努力地寻找,在角落的一个相框里,看到了小时候的我,扎着两个羊角辫,傻乎乎地咧着嘴。那照片的尺寸,比弟弟的小了一圈,颜色也有些泛黄了。
父亲从书房出来,拍了拍我的肩膀,话不多,只是问:“路上累不累?”我说不累。他点点头,就转身去问弟弟工作上的事了。他们坐在沙发上,很自然地聊了起来,那些公司里的人名、项目,对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领域。我插不上话,只能默默地坐在一旁的单人沙发上,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沙发扶手的边缘。
那一刻,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来走亲戚的客人。一个被周到地、礼貌地接待着,却始终被一层无形的玻璃隔开的客人。我知道,父母是爱我的,弟弟也是欢迎我的。这种生疏,并非源于任何人的刻意,而是时间与距离悄然刻下的痕迹。它藏在每一个细节里——在我需要寻找的拖鞋里,在我已经不太熟悉的物品摆放里,在他们之间那不需要解释的默契的谈话里。
吃饭的时候,母亲不停地给我夹菜,说我瘦了。她记得我爱吃糖醋排骨,特意做了一大盘。可是,她忘了,我早就不像小时候那样嗜甜如命了。我看着碗里堆成小山的菜,心里暖洋洋的,却又沉甸甸的。这是一种被爱着的负累。我努力地吃着,味道很好,是记忆中的味道,可不知怎的,就是觉得少了点什么。或许,少的正是当年那个一边挑食,一边被母亲训斥的、理直气壮的自己吧。
弟弟吃得很快,吃完就拿起手机,和女朋友视频了几句,言语间是那种亲昵的、不分你我的随意。我看着他们,忽然想起,在这个家里,我已经很久没有我的专属物品了。我的房间,虽然还保留着,但书桌上已经堆了一些家里的杂物,衣柜里也挂上了母亲换季的衣服。它更像一个保留了部分我过去印记的储物间,而不是一个随时等待主人归来的、鲜活的空间。
晚上,我躺在自己曾经的床上,床单被褥都是新换的,带着阳光晒过的味道,很好闻。但我却失眠了。窗外是熟悉的街道,偶尔有车灯的光柱扫过天花板。我听着隔壁父母房间里隐约的谈话声,听着弟弟在浴室洗漱的声音……这些声音构成了这个家夜晚的协奏曲。我身在其中,却又像一个隔着墙壁偷听的局外人。
那个家,那个我可以肆无忌惮、可以撒娇、可以发脾气、可以完全放松做自己的地方,它在我的记忆里,鲜明而温暖。而现实中这个物理意义上的家,它依然温暖,却需要我小心翼翼地,重新去适应,去融入。那把能熟练打开家门的钥匙,弟弟有,我没有。但我缺失的,又何止是一把物理的钥匙呢?
我翻了个身,把脸埋在被子里,深深地吸了一口气。那气息里,有阳光的味道,有洗衣液的味道,却独独缺少了一点,我自己的味道。
我知道,我该知足,该感恩。父母健在,家庭和睦,这已是莫大的幸福。那种“外人”的感觉,或许是我自己长久缺席后,必须面对的一种矫情。可是,那种感觉,它真实地存在着,像胃里一颗消化不了的石子,提醒着我一些不愿正视的东西。
成长,或许就是一个不断告别,又不断试图回归的过程。只是,当我们历尽千帆,终于回头想要靠岸时,才发现那个码头,虽然灯塔依旧,却已经为新的船只,亮起了新的灯语。而我,需要学习的,是如何像一个老练的水手那样,读懂这新的灯语,然后,安静地,把自己的船,泊进去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芒果经典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芒果经典
热门排行
阅读 (119)
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103)
2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阅读 (101)
3曾共看的日落,成单人余晖阅读 (100)
4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71)
5从外卖员到创业老板,他用汗水换来了成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