芒果经典芒果经典

应届生 “职业规划” 遇不靠谱咨询

    那段时间,我像所有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一样,心里揣着一团火,又蒙着一层雾。火是对未来的憧憬,雾是不知道路在何方。宿舍里,大家的话题渐渐从游戏、恋爱转向了实习、面试,空气里弥漫着一种焦灼的甜味,像是糖在锅里快要熬糊了。

    就在我最迷茫的时候,我在一个学长分享的链接里,看到了“灯塔生涯”的陈老师。宣传页面上,他穿着熨帖的衬衫,戴着无框眼镜,嘴角挂着一种洞悉一切的微笑。简介里写满了“资深HRD”、“十年职业规划经验”、“助力千名学子进入名企”。那些头衔和数字,像黑夜里的灯塔,光芒耀眼,让我这艘在海上打转的小船,毫不犹豫地就驶了过去。

    咨询费不便宜,两个小时,花掉了我大半个月的生活费。但我咬咬牙,想着这是对未来的投资,值。

    接通视频,陈老师比照片上看起来更严肃一些。背景是整齐的书架,氛围感十足。他没多寒暄,直接进入了正题。

    “你的简历我看了,很单薄。”他开门见山,语气像医生在宣读化验单,“没有亮点,没有数据支撑,在HR眼里,就是一张废纸。”

    我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。我精心修改了好几版的简历,在他嘴里一文不值。

    “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”我小心翼翼地问,像个等待开药方的病人。

    “别急,”他推了推眼镜,成竹在胸,“第一步,定位。根据你的专业和性格,我建议你主攻‘新媒体运营’方向。现在是风口,来钱快,门槛相对低。”

    我学的是中文,听起来似乎沾点边,但我自己对新媒体其实一知半解,只是隐约觉得,这似乎不是我真正热爱的方向。可我没敢说,专家说的,总不会错吧?

    “第二步,包装。”他顿了顿,抛出一个让我瞠目结舌的概念,“你需要一个‘毕设作品’。不是指你学校那个毕业论文,而是一个能代表你专业能力的实战项目。比如,你可以立刻注册一个公众号,专门做‘大学成长干货’分享,目标很明确,就是在毕业前,做到一万粉丝。有了这个成绩,你去找工作,就有硬通货了。”

    我听得一愣一愣的。“可是……陈老师,我现在忙着写论文、答辩,还要跑招聘会,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运营一个号,还要做到一万粉?”

    “这就是问题所在!”他的声音提高了一点,带着一种“恨铁不成钢”的意味,“优秀的人,都是同时处理多线程任务的。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,挤一挤总会有的。你连这点执行力都没有,怎么和别人竞争?”

    我被噎得说不出话,脸上火辣辣的,仿佛自己刚才暴露了懒惰和不求上进的本质。

    “第三步,话术。”他没理会我的窘迫,继续他的“布道”,“面试的时候,你不要说自己是应届生,没经验。你要说,你通过系统的自我学习和项目实践,已经具备了初级运营的能力。你那个公众号,就是你的产品,你的作品集。你要把数据、增长过程、你的思考,清晰地讲给面试官听。”

    他滔滔不绝地讲着,给我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:我如何凭借这个快速“包装”出来的公众号,在面试中脱颖而出,拿到心仪的Offer。他的话极具煽动力,我几乎要相信,只要按照他说的做,成功就在眼前。

    挂掉视频,我心情复杂。一方面,觉得他说的好像有道理,路径清晰,方法明确;另一方面,心里总有个声音在微弱地抗议:这真的对吗?这种急功近利的“包装”,是不是一种欺骗?

    但投入的咨询费像一条鞭子,抽打着我。我告诉自己,别多想,执行就好。

    于是,我开始了那段近乎魔幻的时光。白天,我泡在图书馆里啃论文资料;晚上,我像个真正的运营一样,绞尽脑汁地想选题、扒热点、编辑排版、群发推送。我加入各种互关群,像完成任务一样求爷爷告奶奶地请人关注。我的朋友圈,不再是生活的分享,而全是公众号文章的链接,配上一段段“求关注、求转发”的、我自己看了都尴尬的文字。

    我像一个被上了发条的玩偶,疲惫地旋转着。我的公众号粉丝,在经历了最初几天因为熟人捧场带来的小幅增长后,很快就停滞不前了,像一潭死水。阅读量个位数是常态。为了那个虚无缥缈的“一万粉”目标,我焦虑得睡不着觉,头发大把地掉。

    最让我难受的,是那次面试。我鼓起勇气,按照陈老师教的话术,向面试官介绍我的“毕设作品”——那个只有几百个僵尸粉的公众号。那位中年面试官,只是随意地扫了一眼我的推文,然后抬起头,很平静地问我:“你觉得,你做这个号的初衷是什么?除了把它当作找工作的跳板,它本身的价值和你想传递的东西,在哪里?”

    我一下子卡壳了。

    初衷?价值?我脑子里一片空白。我唯一的初衷,就是完成陈老师布置的任务,就是凑够那一万粉。我张了张嘴,那些背诵好的、关于“用户画像”、“内容闭环”、“增长黑客”的华丽词藻,一个字也说不出来。那一刻,我感觉自己像个被拆穿的小丑,所有的“包装”在真诚的提问面前,土崩瓦解。

    我灰溜溜地结束了那次面试。走在回学校的大街上,初夏的风暖洋洋的,我却觉得浑身发冷。我看着街上行色匆匆的人们,他们都有自己明确的方向吗?他们也曾像我一样,被这种看似捷径的“规划”引入歧途吗?

    我彻底崩溃了。不是因为面试失败,而是因为我发现自己在这位“资深规划师”的指导下,走上了一条完全不适合自己,并且充满虚假的道路。我浪费了宝贵的时间、金钱和精力,更差点迷失了自己。

    我删掉了那个公众号,退出了所有互关群。我坐在宿舍的床上,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空虚和疲惫。

    但奇怪的是,当这一切虚假的忙碌被清空后,我的心反而静了下来。

    我开始真正地、安静地思考:我到底喜欢什么?我擅长什么?抛开那些“风口”、“快钱”的诱惑,我内心真正渴望从事的工作是什么?我重新翻出自己的简历,不再想着如何把它“包装”得花团锦簇,而是诚实地回顾我的大学四年:我参加过哪些有意义的社团活动?我在哪个课程设计里真正投入了热情并有所得?我哪怕只是读了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,那种触动是什么?

    我发现,当我不再试图扮演一个“新媒体运营达人”,而是回归到一个“中文系毕业生”的本色时,我反而看到了一些真实的东西。我喜欢文字,喜欢结构化的思考,喜欢安静地钻研。我或许不适合需要时刻追逐热点、喧嚣张扬的岗位,但也许可以尝试内容编辑、策划助理这类更需要沉静和深度的工作方向。

    后来的求职路,我走得很慢,但很踏实。我不再迷信任何“专家”的速成法则,而是花时间去了解不同的公司和岗位,在面试中真诚地表达我的优势和不足。最终,我拿到了一家文化机构的Offer,工作内容正是我感兴趣的文字策划。面试我的主编说,他看中的是我身上那种“沉得下来”的气质,和对文字本身的尊重。

    现在回想起来,我依然感谢那段被“不靠谱咨询”带偏的经历。它像一个疼痛的疫苗,让我对市面上那些过度包装的“人生捷径”产生了免疫力。

    我明白了,职业规划,从来不是哪个大师能给你画好的一张精准无误的地图。它更像是一次在迷雾中的探险,你可以听取前人的经验,参考路标的指示,但最终,路必须自己一步一步去走,脚印必须自己留下来。那个过程中,会有迷茫,会走弯路,甚至会摔跤,但那些疼痛和摸索,本身就是规划的一部分,它们让你更清楚地认识脚下的土地,和自己想要去的远方。

    任何忽略你本身特质、兴趣和节奏,只给你一个标准化“成功模板”的规划,都是空中楼阁。真正的职业之路,是从诚实地面对自己开始的。它可能不会立刻带你到光鲜的顶峰,但每一步,都踩得实实在在。那团曾蒙在我心头的雾,并没有被哪位“灯塔”一举驱散,而是在我自己一步步的跋涉中,渐渐被晨曦穿透,露出了道路本来的模样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芒果经典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