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站在投影幕布前,心里揣着那份打磨了整整两周的PRD(产品需求文档),自认为逻辑严密,思虑周全。我们要做的是一个“智能推荐”功能,根据用户的行为数据,精准推送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内容。我讲得激情澎湃,描绘着功能上线后用户粘性大幅提升的美好蓝图。
当我翻到“实时计算”那一页时,会议室里的安静被打破了。
“等一下,”负责后端的主力开发老王扶了扶眼镜,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,“你这个‘实时’的要求,指的是毫秒级响应?我们现在的基础架构支撑批量计算没问题,但要搞实时流处理,数据仓库要扩容,技术栈要引入新的框架,这工作量……”他顿了顿,环顾了一下身边的开发同事,“至少得增加三到四个人月。”
我心里“咯噔”一下。预算和工期都是卡死的。我试图解释这个“实时”的重要性:“用户点击之后,如果推荐内容不能立刻跟上,体验的连贯性就断了,价值会大打折扣……”
“我理解你的想法,”测试团队的负责人李姐接话了,语气温和但内容尖锐,“但是,‘实时’也意味着测试复杂度的指数级上升。数据流的稳定性、各种异常场景的处理、性能压力测试,我们现有的测试环境和脚本都得重构。而且,这么紧的时间,我们很难保证覆盖所有核心场景,上线风险很大。”
这时,运营的同事小张也插了进来:“从运营角度看,这个功能初期我们更需要的是快速验证哪种推荐策略有效。搞这么重的‘实时’,开发周期太长,我们可能错过最佳的市场推广窗口。能不能先做个简化版,比如基于用户昨天行为的‘准实时’推荐?”
我站在那儿,感觉像被架在火上烤。我精心设计的方案,在他们看来仿佛处处都是漏洞。那一刻,我心里涌起一股委屈和不服。我觉得他们都在给我设障,不理解这个功能对产品的战略意义。我深吸一口气,准备用更强势的逻辑和产品愿景来说服他们,语气也不自觉地生硬起来。
“我们必须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……”我的话刚开头,就看到老王靠在了椅背上,双手抱在胸前,目光看向了窗外。李姐低头开始转笔。小张则无奈地撇了撇嘴。
那种无声的抵抗,比任何激烈的言辞都更让我心惊。我忽然意识到,这不是一场我需要打赢的“战争”,而是一个需要共同解决的“难题”。如果我继续坚持原方案,即使强行推动下去,开发带着情绪,测试心存顾虑,最终做出来的东西,质量恐怕也难以保证。到时候,烂摊子还是得我来收拾。
我停顿了几秒,强迫自己冷静下来。我把翻页笔放下,走到白板前,拿起马克笔。
“好吧,”我努力让声音听起来平和,“那我们一起来看,怎么把这个事情往前推。老王,你刚才说数据仓库扩容是硬成本,这个我们暂时动不了。那如果我们不追求全量的‘实时’,只对核心用户群,比如最近七天有活跃行为的用户,做实时处理,数据量和计算压力能降多少?”
老王显然没料到我会突然转换角色,从“辩手”变成了“记录员”和“协调者”。他愣了一下,身体前倾,凑到电脑前敲打了几下:“如果只针对核心用户,数据量大概能减少70%。架构调整可以分阶段,第一期先用现有的消息队列做个过渡方案,工作量……能减少一半以上。”
“好,这是一个方向。”我在白板上写下“范围缩小,分阶段”。
我转向李姐:“李姐,如果按这个思路,开发工作量减少,测试周期也能相应宽松一些吗?而且功能范围小了,异常场景是不是也更可控?”
“压力确实会小很多,”李姐点点头,“我们可以集中精力保证核心路径的稳定性。”
“小张,”我又看向运营,“如果第一期我们先对核心用户实现准实时推荐,快速上线收集数据,验证算法模型。同时把全量实时作为第二期目标,这样既能抓住推广时机,又能为后续迭代提供依据,你觉得可以接受吗?”
小张思考了一下:“这样更稳妥,我们能早点看到效果,也方便我们调整运营策略。”
接下来的讨论,气氛完全变了。我不再是那个孤独的宣讲者,而是和大家一起,围着白板,你一言我一语地勾勒出一个新的方案轮廓。我们保留了“智能推荐”的核心价值,但在实现路径上做了妥协:目标从“全量实时”降级为“核心用户准实时”,技术方案从“大刀阔斧”改为“分步实施”,上线策略从“一步到位”变成“快速验证、迭代优化”。
白板上画满了架构草图、用户分层和项目阶段的框图,虽然杂乱,却充满了共同创造的活力。争论时的剑拔弩张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的专注与合作。
会议结束时,老王走过来,拍了拍我的肩膀:“产品经理,后面这个讨论方式挺好。有事咱们多这么商量。”那一刻,我鼻子有点发酸。
后来,这个按照妥协后方案上线的功能,虽然起步简单,但因为我们团队共识度高,执行顺畅,反而快速跑出了正向数据,为后续的迭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更重要的是,通过那次评审会,我真正明白了,产品经理的职责不是坚持一个“完美”的设想,而是带领团队,在用户需求、技术可行性和商业目标之间,找到那个当下最合适的平衡点。那份最初PRD上的“实时”二字,最终没有完全实现,但我们却收获了更宝贵的东西——一个真正愿意并肩作战的团队。
那张画满的白板,和老王最后的那句话,一直印在我心里。它告诉我,优秀的產品不是设计出来的,而是在一次次的争论、理解与妥协中,共同生长出来的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芒果经典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芒果经典
热门排行
阅读 (119)
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103)
2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阅读 (101)
3曾共看的日落,成单人余晖阅读 (100)
4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71)
5从外卖员到创业老板,他用汗水换来了成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