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学毕业后,我进了一家设计公司,做着一份不好不坏的工作。每天早上七点起床,挤地铁,到公司对着电脑画图,和同事聊几句不咸不淡的天,下班回家,刷刷手机,一天就这么过去了。周末偶尔和朋友聚个餐,看场电影,生活像一杯温吞的白开水,没什么不好,但也说不上有什么滋味。
这种状态持续了大概两年。直到有一天,我加完班回家,已经晚上十点多了。地铁里没什么人,我靠在门边,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灯光,突然觉得特别没劲。不是那种短暂的疲惫,而是一种从心底里漫上来的空虚——我好像能看到自己十年、二十年后的样子,还是在这条线上奔波,还是做着差不多的事情。那种感觉,像是一脚踩进了棉花堆里,使不上劲,也看不到方向。
就是在那天晚上,我做了一个看起来有点冲动的决定——我要学木工。
说起来也挺好笑的,这个念头的起源特别简单。前阵子我租的房子有个抽屉坏了,拉不开也关不紧。我试着修了修,用砂纸打磨了轨道,又上了点油,那个下午我蹲在抽屉前,听着它终于能顺畅地滑动时,心里竟然涌起一股久违的满足感。那是一种实实在在的、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就感,和我平时在电脑上点击“保存”时的感觉完全不同。
第二天,我就去五金市场买了一套最基础的工具:一把锤子、几把不同型号的凿子、一个手锯。还在网上找了些入门教程。我的“工作室”就是出租屋的阳台,三平米不到,摆开工具后,转身都有些困难。
第一次动手是做一个小板凳。我照着网上的图纸,买了块松木板,量好尺寸就开始锯。结果可想而知——锯得歪歪扭扭,榫眼凿得太大,组装起来摇摇晃晃,坐上去差点摔一跤。手上还磨出了好几个水泡。
但我没放弃。说来奇怪,面对这些失败,我反而有种莫名的兴奋。那种感觉就像小时候解数学题,虽然难,但你知道一定有方法,只是还没找到。我开始更仔细地研究榫卯结构,练习刨平木料,学习分辨不同木材的特性。
大概做到第五个小板凳的时候,终于能稳稳当当地立住了。那天我坐在自己做的凳子上,摸着光滑的凳面,闻着松木的清香,那种成就感,比我完成任何一个设计项目都要强烈。
慢慢地,我的小阳台堆满了各种“作品”——虽然大多数都算不上精美。有个给妈妈做的针线盒,边角不太齐;给朋友做的书立,上漆时洒了一块;还有个自不量力尝试的首饰盒,盖子总是关不严。
但在这个过程中,我发现了一些以前从未留意过的美好。比如,我学会了辨认木材——橡木的纹理粗犷,樱桃木温润,胡桃木高贵。我知道了同一块木头,顺着纹理和逆着纹理刨削,手感完全不同。我熟悉了每一种工具的性格——哪把凿子最锋利,哪把刨子用得最顺手。
更重要的是,我发现自己开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。走在街上,我会留意家具店的橱窗,研究它们的结构;看到老房子拆下来的旧木料,会想象它们能做成什么;甚至吃饭时,都会观察筷子的弧度、碗的厚度。
这些细微的观察,让原本熟悉的世界变得新鲜起来。原来平凡的生活里,藏着这么多值得玩味的细节。
去年冬天,我用攒下的边角料做了一把摇椅。那是我做过最复杂的物件,断断续续花了三个月。每一个弧度都要反复打磨,每一个连接处都要精确计算。完成的那天,我把摇椅放在阳台,坐上去轻轻摇晃。夕阳透过窗户洒进来,在木头上投下温暖的光晕。我听着摇椅发出的轻微“吱呀”声,看着眼前这个由一堆木头变成的、可以承载重量的椅子,突然明白了什么叫“创造”。
它不像我平时的工作——在虚拟世界里画图,点击发送,然后就消失了。它是实实在在的,有重量,有温度,有生命。即使很多年后,它可能旧了、坏了,但它存在过,被使用过,这就够了。
现在,我依然每天上班、下班,过着和大多数人一样的生活。但有些东西不一样了。周末的早晨,我会早早起床,到阳台上做点小东西。有时是一个勺子,有时是个相框,有时只是随便刨刨木头,享受那种木屑飞舞的感觉。
邻居们知道我会做木工,偶尔会拿来些坏了的家具让我修。楼下的阿姨送来她家摇晃的餐桌,我加固了桌腿;对门的小朋友送来断腿的玩具木马,我给他重新做了一个。这些小事让我和这个原本只是睡觉的地方,建立了更深的联系。
上个月,妈妈来我这里住了一段时间。她坐在我做的摇椅上,盖着我给她做的小木凳上放着的毛毯,笑着说:“没想到我儿子还有这手艺。”那一刻,我看到她眼里的骄傲,比任何时候都要明亮。
回头想想,我的生活确实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改变。我还是那个普通的我,朝九晚五,为生活奔波。但在那三平米的阳台上,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。在那里,时间慢了下来,心静了下来,每一个刨花、每一次打磨,都是我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方式。
也许精彩的人生,并不需要轰轰烈烈的转折,也不需要脱离平凡的轨迹。它可能就藏在一个小小的爱好里,藏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,藏在你用双手创造出的、哪怕最微小的美好里。
现在的我,依然挤着地铁上下班,依然做着设计的工作。但我知道,当夜晚来临,当我回到那个小阳台,拿起我的凿子和锤子,听着木头在手中发出悦耳的声响,我就从平凡的生活中暂时抽离,进入了一个完全属于我的、精彩的世界。
这个世界不大,但它足够让我感到充实和幸福。而这份幸福,是我一凿一凿,亲手创造出来的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芒果经典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芒果经典
热门排行
阅读 (119)
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103)
2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阅读 (101)
3曾共看的日落,成单人余晖阅读 (100)
4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71)
5从外卖员到创业老板,他用汗水换来了成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