芒果经典芒果经典

一起带孩子去图书馆,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

    那是一个普通的周末早晨,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地板上,形成斑驳的光影。我看着五岁的女儿坐在地板上,百无聊赖地翻着一本图画书,突然意识到,她已经很久没有真正沉浸在一本书里了。电子产品正悄悄偷走她的注意力,而我,似乎也在忙碌中忘记了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。

    “宝贝,今天妈妈带你去个特别的地方好不好?”我蹲下身,轻轻抚摸她的头发。

    她抬起头,眼睛里闪过一丝好奇:“去哪里呀?”

    “图书馆。”

    她的小脸上立刻绽放出笑容。那是一种我许久未见的、纯粹的期待。

    我们手牵手走进社区图书馆时,空气中飘散着旧书特有的油墨香。女儿紧紧攥着我的手,眼睛却不停地打量着这个陌生的地方。高耸的书架像一片片森林,孩子们或坐或趴,散落在各个角落,完全沉浸在书的世界里。

    “妈妈,这里好安静啊。”她压低声音,像是怕惊扰了这份宁静。

    我们首先来到儿童阅览区。彩色的矮书架刚好到她的胸口,上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绘本。女儿松开我的手,像只快乐的小鸟,在书架间穿梭。她小心翼翼地抽出一本《猜猜我有多爱你》,抱着它走到角落的豆袋沙发旁,笨拙地爬上去,然后拍拍身边的位置:“妈妈,坐这里。”

    那一刻,我的心柔软得像棉花糖。

    起初,她只是机械地翻着书页,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围细微的声响吸引。我没有催促,只是轻声为她朗读。当我模仿小兔子的动作,张开双臂说“我爱你有这么多”时,她咯咯地笑起来,也学着张开自己的小胳膊。

    “妈妈,我爱你,一直从我们家到图书馆那么远!”她突然说。

    我的眼眶有些湿润。原来,故事真的可以打开孩子的心。

    从那以后,每周六去图书馆成了我们心照不宣的约定。有时遇上下雨天,我们撑着伞,踩着水坑,她的小雨靴发出啪嗒啪嗒的声响,却从未说过不想去。

    记得有一个特别冷的冬日,窗外飘着细雪。我有些犹豫:“宝贝,今天太冷了,我们下周再去好吗?”

    她摇摇头,已经自己穿好了外套:“妈妈,我们答应过要和《野兽国》里的小男孩一样勇敢的呀。”

    原来,书里的故事已经悄悄在她心里种下了坚持的种子。

    在图书馆度过的时光里,我看到了女儿一点一滴的变化。她开始能安静地坐更长时间,会指着不认识的字问我,还会自己创作故事结局。有一次,她看到一个小男孩因为找不到想看的书而哭泣,竟然主动走过去,牵着他的手来到绘本区,像个小大人似的说:“别难过,我帮你找。”

    更让我感动的是,阅读正在塑造着她的品格。读完《彩虹鱼》,她学会了分享;读完《獾的礼物》,她懂得了感恩;读完《小房子》,她开始关心环境。这些品质不是通过说教,而是在故事的浸润中自然生长出来的。

    当然,过程并非一帆风顺。她也有坐不住的时候,会偷偷看窗外的小鸟,或者被其他孩子的笑声吸引。每当这时,我不会强迫她继续阅读,而是允许她休息一会儿,或者带她换个区域看看书。图书馆员王老师告诉我:“孩子的专注力是有限的,重要的是让她感受到阅读是件快乐的事,而不是任务。”

    王老师成了我们的阅读引路人。她总能精准地推荐适合女儿年龄的好书,还会在周末组织故事会。女儿最喜欢听王老师讲故事,因为王老师会用不同的声音扮演每个角色,把书本变得活灵活现。

    如今,两年过去了。那个需要我牵着手走进图书馆的小女孩,现在已经能自信地独自在书架间寻找心仪的书籍。上周,她甚至给我推荐了一本书:“妈妈,这本《爱德华的奇妙之旅》特别好看,我们一起读好不好?”

    昨晚临睡前,她抱着从图书馆借来的《永远爱你》,突然说:“妈妈,等我长大了,也要带我的孩子去图书馆。”

    我轻轻吻了吻她的额头,心里满溢着温暖。是啊,这条通往图书馆的路,我们还会继续走下去。它不仅通向知识和想象力,更通向彼此内心最柔软的地方。在那里,故事如同种子,悄悄发芽;爱如同阳光,温柔照耀。而我和女儿,既是园丁,也是这片心灵花园里共同成长的兩棵树,在书香中,枝桠交错,根脉相连。

    窗外,月光如水。女儿已经熟睡,枕边还放着她今天借回来的书。我知道,明天,下个周末,下下个周末,我们还会继续这个美好的传统。因为图书馆给我们的,远不止是阅读的习惯,更是无法替代的亲密时光,和将会伴随她一生的、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芒果经典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