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记得第一次打开那个翻译网站,是在一个深夜。孩子发高烧,刚喂完药睡下,窗外下着雨。我坐在电脑前,手里拿着一份英文的医疗资料——关于孩子那种罕见病的治疗方案。那些专业术语像天书一样,doctor’s order, intravenous, corticosteroid...我一个词都不认识。丈夫在另一个城市工作,父母年纪大了不敢惊动。那一刻,感觉自己被整个世界抛弃了。
手在发抖。我在搜索框里输入“发烧 抽搐 英文怎么说”,跳出来的结果让我愣住了——原来这叫febrile convulsion。继续查“脑膜炎 spinal tap”,一个个词查,一句句拼。那个晚上,我像在黑暗的迷宫里摸索,而那个简陋的翻译网站,成了我唯一的光。
从那天起,我和翻译软件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孩子需要特殊饮食,我就查“glutenfree diet”——无麸质饮食;需要康复训练,我就查“physical therapy”——物理治疗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查“prognosis”这个词,翻译结果显示“预后”。我不懂什么意思,继续查才知道是指疾病的发展前景。那一刻,我突然哭了——原来我在查的是孩子未来的可能性。
那段时间,我成了亲朋好友眼中的“翻译达人”。表妹要出国留学,让我帮忙看录取通知书;邻居家儿子交了个外国女朋友,让我翻译情书;老同学公司需要翻译产品说明书,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。其实我哪懂什么英语,全靠那个翻译网站。每次帮别人翻译,我都特别认真,因为我知道,每一个需要翻译的文字背后,都可能是一个重要的人生时刻。
记得最清楚的是帮邻居王阿姨翻译她儿子的分手信。那个在美国留学的男孩,用英文写了一封分手信给国内的女朋友。王阿姨哭着来找我,说女孩天天以泪洗面,想知道信里到底写了什么。我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,尽量把男孩的歉意和无奈表达出来。翻译完,王阿姨叹了口气:“这样也好,至少知道不是劈腿,只是不适合。”那一刻,我突然觉得,我翻译的不是文字,是人心。
当然,闹过不少笑话。有一次把“hot dog”直译成“热狗”,表弟还以为是什么新菜式;把“break a leg”翻译成“摔断腿”,把要去面试的堂姐吓得不轻。但这些错误反而成了我们家的笑谈,让那些艰难的日子多了几分轻松。
慢慢地,我发现翻译软件不只是工具,它成了我的伙伴。在孩子住院的那些夜晚,当病房里只剩下监护仪的滴答声,我就打开手机,查查医学词汇,看看国外的类似病例。虽然隔着语言屏障,但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人也在经历同样的困境,心里就会踏实一些。
孩子病情稳定后,我开始用翻译软件学英语。从最简单的日常用语开始,每天学五个单词,坚持了整整三年。现在我已经能看懂大部分医疗资料,甚至能和孩子的主治医生简单交流。医生很惊讶我的进步,我说:“都是被逼出来的。”
去年,孩子上了小学。教师节那天,他画了一幅画送给老师——画的是我和电脑,旁边写着“我的妈妈是翻译家”。我笑着纠正他:“妈妈不是翻译家,妈妈只是很会使用翻译软件。”孩子似懂非懂地说:“反正你很厉害。”
其实我想告诉他的是,妈妈并不厉害,妈妈只是不愿意放弃。当生活给你出一道难题,你不会,可以学;不懂,可以问;找不到人问,还可以上网查。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太多工具,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去用,去尝试,去犯错,然后再试一次。
现在回想起来,那段靠翻译软件度日的时光,虽然充满焦虑和无助,却也让我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长。我学会了在困境中寻找出路,在黑暗中自己制造光亮。更重要的是,我明白了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——每多懂一个词,你的世界就大了一分。
如今,我仍然经常使用翻译软件,不过不再是因为迫不得已。我会查菜谱,学唱歌,看世界各地的新闻。它已经从一个救急工具,变成了我认识世界的窗口。有时深夜独坐,我还会打开那个熟悉的界面,输入一两个单词,看着翻译结果跳出来。屏幕上那些冰冷的字符,在我眼里,都是有温度的。因为它们见证了一个母亲如何从绝望中站起来,如何用一个简单的工具,为自己和孩子撑起一片天。
生活就是这样吧——你不会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翻译软件,就像你不会知道生活会给你什么考验。但只要你愿意,总能找到方法,把看不懂的变成能理解的,把陌生的变成熟悉的。这个过程本身,就是最好的翻译——把苦难翻译成坚强,把无助翻译成希望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芒果经典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芒果经典
热门排行
阅读 (111)
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94)
2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93)
3曾共看的日落,成单人余晖阅读 (89)
4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阅读 (69)
5从外卖员到创业老板,他用汗水换来了成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