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师傅,能帮我看看这度数合适吗?”她声音很轻,“新配的眼镜,看东西还是糊的。”
我请她坐下,倒了一杯热水。她的手有些粗糙,指节微微变形——是双操劳的手。验光单上写着右眼近视600度,散光100度;左眼近视550度,散光75度。很常规的度数。
“阿姨,咱们重新验一下光,慢慢来。”我领她走进验光室。
当我把综合验光仪推到她面前时,她突然有些紧张:“医生,我...我反应可能慢些,您多包涵。”
“叫我小王就好。”我轻轻调整着仪器的高度,“咱们不急,您什么时候准备好,什么时候告诉我。”
第一个度数打出来,她犹豫了很久:“好像...清楚一点,但又有点晕。”
这种情况我见得多了。很多人以为验光就是找个最清楚的度数,其实不然。我慢慢旋转着镜片,从600度降到550,再降到500...
“现在呢?”
“好像没那么晕了,但字有点模糊。”
我在550度停住,加上散光。她的眼睛突然亮了一下:“这个清楚!”
但我知道,这还不够。验光最关键的,是找到那个既清晰又舒适的平衡点。就像调琴,弦太紧会断,太松又不出声。
“阿姨,您平时用手机多吗?”
“女儿给买了智能手机,想跟外孙视频。”她不好意思地笑笑,“就是字太小,看久了头晕。”
我心里有数了。在550度的基础上,我给她的右眼减了25度。
“现在看这张图,是红底的字清楚,还是绿底的清楚?”
她仔细看了很久:“好像...差不多?”
“哪个更舒服呢?”
“绿底吧,感觉柔和些。”
很好。这就是我要的答案。很多人会执着于“最清楚”,但真正的合适,是那个让你忘记眼镜存在的度数。
左眼也是同样的流程。每换一次镜片,我都会等她慢慢感受,从不催促。验光室里很安静,只听见仪器轻微的转动声。
全部验完,我说:“阿姨,您起来走走,看看远处。”
她走到窗边,望着马路对面超市的招牌,突然笑了:“真清楚,头也不晕了。”
但我知道工作还没完成。我给她试戴了十五分钟,期间故意和她聊天,让她转头、低头、抬头——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最自然的动作。
“阿姨,您平时做饭吗?”
“做啊,天天做。”
“那您试试低头看地板,像找东西那样。”
她照做了:“咦,这样看也不晕。”
这才是真正适合她的度数。不仅坐着清楚,走路、做饭、找东西都舒服。
配好新眼镜那天,她戴上后在店里走了好几圈,像个孩子发现新大陆:“原来树叶的纹路这么清楚啊...”
一周后,她特意来店里,手里拎着一袋自己包的饺子:“王师傅,谢谢你。现在能和孙女视频了,她的小酒窝我都看得清清楚楚。”
那一刻,我突然理解了这份工作的意义。
后来,我还遇到过很多特别的客人。有个程序员,每天对着电脑十二个小时,眼睛干涩得厉害。我给他验光时,发现他其实需要两副眼镜——一副看电脑,度数稍浅;一副看远处,足矫。还建议他选了防蓝光的镜片。
他半信半疑地试了半个月,回来告诉我:“眼睛不疼了,下班后看东西也不模糊了。”
还有个爱画画的大学生,总觉得看颜色有偏差。我仔细检查后发现,她旧眼镜的镜片已经微微发黄,而且有细微划痕。重新配镜时,我特意选了显色性更好的镜片。她看到新眼镜下的色彩时,惊喜得差点跳起来:“这才是真正的普鲁士蓝!”
这些年来,我越来越觉得,验光不只是调度数那么简单。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特的——你是整天伏案的会计,还是经常出差的销售?是爱穿针引线的绣娘,还是喜欢户外运动的驴友?这些细节,决定了什么样的眼镜真正适合你。
有一次,一个妈妈带着自闭症的儿子来验光。孩子特别敏感,坚决不肯戴验光仪。我就让他先玩一会儿,熟悉环境。然后用最简易的试戴架,一片一片地加镜片,每加一片都观察他的反应。当他第一次看清楚妈妈的脸时,竟然主动伸手摸了摸妈妈的眼睛。那位妈妈当场就哭了。
现在,每当有客人对我说“戴着很舒服,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”,我就知道,这副眼镜配对了。好的眼镜应该是你身体的一部分,帮你清晰地看世界,却从不喧宾夺主。
窗外的梧桐树发芽了,阳光透过玻璃,在验光室的墙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我知道,很快又会有人推门进来,带着他们的视力困扰,也带着他们对清晰世界的期待。
而我会像往常一样,递上一杯温水,说:“咱们不急,慢慢来。”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芒果经典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芒果经典
热门排行
阅读 (119)
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103)
2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阅读 (101)
3曾共看的日落,成单人余晖阅读 (100)
4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71)
5从外卖员到创业老板,他用汗水换来了成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