芒果经典芒果经典

靠用户共创,我让产品更贴合市场真实需求

    还记得三年前那个闷热的下午,我和合伙人挤在不足十平米的出租屋里,对着电脑上那个“完美”的产品原型兴奋不已。我们觉得这次稳了——功能齐全,界面酷炫,技术领先。我们甚至已经开始想象用户们惊喜的表情。

    结果呢?上线第一个月,下载量惨淡得让人想哭。

    最打击我的是,好不容易有个朋友下载了,第二天就打电话问我:“你们那个收藏功能在哪儿?我找了半天都没找到。”我耐心地教他操作,挂掉电话后却陷入了沉思——连这么基础的功能都需要解释,我们的产品到底出了什么问题?

    那段时间,我整夜整夜睡不着。直到有一天,我决定放下自尊,直接去找那些愿意尝试我们产品的用户聊聊。

    第一个见的是个大学生小李。我原本准备了一堆产品介绍,没想到他开口就说:“其实我就用你们那个记账功能,其他的都没怎么用。”他不好意思地笑笑,“要是有个能导出Excel表格的功能就好了,我们社团记账要用。”

    那一刻,我突然意识到:我们费尽心思做的那么多功能,用户可能根本用不上;而他们真正需要的,我们却没想到。

    从那天开始,我养成了个习惯:每周至少约三个用户面对面聊天。不是在会议室正襟危坐的那种访谈,就是约在咖啡馆,看他们怎么用我们的产品,听他们吐槽。

    有个细节我至今难忘。做餐饮的王阿姨说:“小张啊,你们这个结账页面,能不能把‘确认支付’按钮做大一点?我们忙的时候,手指粗一点的师傅老是点错。”她边说边用那双略显粗糙的手比划着,“后厨那帮大老爷们,手上都是油,屏幕小了他们真点不准。”

    回去后我立刻让团队改了按钮大小。就是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改动,让餐饮类用户的支付成功率提高了18%。这件事让我明白:用户才是真正知道痛点在哪里的人。

    慢慢地,我们开始系统化地收集用户意见。我们在产品里加了个“吐槽”入口,任何人都可以提建议。开始团队还挺担心:“万一收到太多负面评价怎么办?”我说:“怕什么,骂得越狠,说明我们改进的空间越大。”

    果然,建议如雪片般飞来。有人想要深色模式保护眼睛,有人希望增加数据备份功能,还有个程序员老哥写了整整三千字的使用体验报告。最让我感动的是,有几位用户自发建了个微信群,专门讨论怎么让产品变得更好。

    去年冬天,我们准备开发一个企业版功能。吸取了之前的教训,这次我们没急着写代码,而是先找到了五十家潜在客户,一家家登门拜访。

    做外贸的李总说:“我们最需要的是多语言支持,而且时差显示要特别准。”开培训机构的刘老师说:“如果能自动生成学习报告就太好了,省得我们每周手动整理。”

    三个月后,企业版上线第一天就收到了李总的订单。他在电话里笑着说:“小张,你们这个时区显示功能做得真细致,连夏令时都考虑到了,太懂我们外贸人的苦了。”

    那一刻,我鼻子有点发酸。不是因为拿到了订单,而是觉得我们终于做对了一件事——真正听用户说话。

    现在,我们的产品已经服务了超过十万用户。每个月,我们还会随机邀请十位用户来公司做客,研发团队全员参与,就坐在他们旁边,看他们怎么使用产品。有时候用户的一个皱眉,一个迟疑,都比任何数据报告更有说服力。

    上个月,最早给我们提建议的小李来公司参观,看着现在功能完善的产品,他感慨地说:“感觉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一样。”

    我笑着回答:“应该说,是咱们大家一起养大的孩子。”

    回头想想,这一路走来最大的转变,不是技术有多突破,界面有多华丽,而是我们从“我们认为用户需要什么”变成了“用户告诉我们他们需要什么”。这种转变让产品有了灵魂——那是成千上万用户亲手塑造的灵魂。

    有时候深夜加班,翻看着用户提的一条条建议,那些或长或短、或专业或朴素的文字,总让我想起三年前那个在咖啡馆里认真比划按钮大小的王阿姨。正是这些具体而真实的声音,一点一点地把我们的产品塑造成了今天这个真正能帮到大家的样子。

    如果说有什么经验值得分享,那就是:放下身段,真诚地倾听。你的用户比你更懂他们需要什么。他们就在那里,等着告诉你该怎么把产品做得更好——只要你愿意问,并且真的在乎他们的回答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芒果经典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