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小王,递把十字起。”师傅头也不回地说。
我手忙脚乱地在工具箱里翻找,递过去时还差点掉在地上。师傅接过起子,轻轻一拧,咔嗒一声,故障灯就灭了。那一刻,我觉得他像个魔术师。
就是从那天起,我暗下决心:总有一天,我也要成为这样的老师傅。
头五年,我几乎长在了车间里。别的工友下班去打牌喝酒,我就留下来研究设备图纸。那些英文标注看得我头大,只好买了本英汉词典,一个个查,把意思标在旁边。笔记本从一本变成十本,密密麻麻记满了故障现象和解决方法。
记得有个周末,厂里新进的数控机床突然罢工,所有人都束手无策。我把自己关在车间两天,对照着英文说明书,终于找到了问题——一个参数设置错误。修好那一刻,我累得直接坐在了地上,心里却比喝了蜜还甜。
师傅拍着我的肩膀说:“小子,有股钻劲儿。”就这一句话,让我高兴了好几天。
十年过去,我从学徒工变成了技术骨干。但就在我以为自己挺厉害的时候,行业开始转型了。传统机械制造走下坡路,智能化、自动化成了新趋势。看着身边的老同事一个个被淘汰,我第一次感到了恐慌。
那段时间,我白天在厂里干活,晚上去夜校学PLC编程。三十好几的人,和一群小年轻坐在一起听课,确实挺别扭。有回老师提问,我站起来答错了,听见后排的窃笑声,脸上火辣辣的。但想到可能要失业,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。
最难的还是学电脑。第一次摸键盘,手指头都不听使唤。“王工,你这手法是在敲钉子吧?”车间的小年轻开玩笑。我也不恼,反而拜他们为师,从开机关机学起。慢慢地,我学会了画电路图、做控制程序,还能用软件模拟运行。
就这样,我又赶上了新一轮技术变革。现在回想起来,正是这种危机感,推着我不断往前走。
到了第四十五年,我在这个行业已经摸爬滚打了二十年。厂里新来的大学生都开始叫我“王老师”了。但我发现,光懂技术还不够——你会修设备,但不一定懂得怎么让它更好用。
有一次,我们给食品厂做自动化生产线,设备运行完全正常,但客户就是不满意。我在他们车间蹲了一个星期,才发现问题出在细节上:传送带速度太快,工人来不及检查产品;机械臂动作太生硬,容易碰伤包装。
回来后,我带着团队重新调整程序,让设备“温柔”一点。就是这次经历让我明白,技术是要为人服务的。从此,我养成了个习惯:每做一个项目,都要到用户现场待上几天,看他们怎么用,听他们抱怨什么。
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,成了我最宝贵的经验。有一次,仅凭设备运转的声音异常,我就判断出有个轴承快要坏了,避免了一次重大停机事故。厂长说我这耳朵比检测仪器还灵,其实哪有什么特异功能,不过是经得多了,听得多了而已。
最近这十年,我最大的变化是从“王工”变成了“王师傅”。带徒弟成了重要任务。我总想起自己的师傅——他不仅教我技术,更教我怎么做人。
有个徒弟让我印象特别深。小伙子聪明,但心浮气躁,总觉得简单的话接线没技术含量。我没批评他,而是让他独立完成一个控制柜的接线。结果他接完后,我一检查,二十三处错误。
我没急着纠正,而是说:“来,我们通电试试。”
灯一亮,噼里啪啦烧了好几个保险丝。小伙子脸都白了。我这才慢慢给他讲,为什么这根线要粗,那根线要走左边,两个端子为什么要保持距离。从那以后,他再也不敢小看任何基础工作了。
现在,我的很多徒弟都成了各个厂的技术骨干。逢年过节,他们发来的问候里,总不忘说一句:“师傅,您教的东西真管用。”这大概是我最欣慰的时刻了。
回头看看这三十年,我从一个小电工,慢慢成长为能解决复杂问题的技术专家,还获得了“首席技师”的称号。但说实在的,我最珍视的不是这些头衔,而是那种每天都在进步的感觉。
学习这件事,真的是一辈子的事。它不一定要坐在教室里,更多的是在工作中的点点滴滴——每次故障排查后的总结,每次新技术出现时的好奇,每次与同行交流时的启发。就像爬楼梯,一步一个台阶,回头看时,才发现已经走了这么远。
现在我五十多岁了,依然保持着每天学习的习惯。上周,我还让徒弟教我使用新的诊断软件。他们笑我:“王师傅,您都这水平了,还学这个干嘛?”
我说:“技术这东西,不进则退。我要是停留在三十年前,现在早就下岗喽。”
三十年,听起来很长,但当你沉浸其中,其实过得很快。如果说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,那就是:保持好奇心,别怕丢面子,把每次挑战都当成学习的机会。这门手艺养活了我一辈子,更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。
这条路,我会一直走下去。毕竟,学习这件事,永远没有终点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芒果经典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芒果经典
热门排行
阅读 (119)
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103)
2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阅读 (101)
3曾共看的日落,成单人余晖阅读 (100)
4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71)
5从外卖员到创业老板,他用汗水换来了成功